4 月16日16時,踏入新疆農業(yè)大學烹飪選修課實踐基地(1952餐廳后堂),香氣撲鼻的宮保雞丁、色澤誘人的糖醋里脊…… 種種美味散發(fā)的別樣“煙火氣”撲面而來。
烹飪過程中,新疆農業(yè)大學后勤服務處飲食中心主任明景磊和指導老師始終密切關注著學生們的操作,不時上前給予指導。記者江斌偉攝
原來,該校后勤服務處飲食中心聯(lián)合專業(yè)教師團隊,推出一門別開生面的特色課程——《烹飪技藝與飲食文化》,把食堂打造成實踐課堂。此前,這一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在學校官網一經推出,便吸引眾多學生踴躍報名,名額“秒光”,15名大學生成為首批學習廚藝的“廚師”。
走進1952餐廳后堂,正趕上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爐火熊熊,鍋碗瓢盆碰撞出清脆聲響,交織成一曲獨特的樂章。 這堂課從學做宮保雞丁開始。只見新疆農業(yè)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物流2201班學生蔣卓維和交通工程2301班史晨昊身著定制圍裙,眼含期待站在灶臺前,開啟“大廚” 之旅。
史晨昊穩(wěn)穩(wěn)握住菜刀,全神貫注地切著辣椒,每一刀都切得小心翼翼。蔣卓維則在一旁認真清洗雞肉,他感慨道:“以前光知道吃,現(xiàn)在自己動手,才發(fā)現(xiàn)做一頓美食工序這么繁雜。”
烹飪過程中,新疆農業(yè)大學后勤服務處飲食中心主任明景磊和高級技師李繼明始終密切關注著學生們的操作,不時上前給予指導。
學做美食,從練習刀工開始。記者江斌偉攝
學做美食,從練習刀工開始。記者江斌偉攝
史晨昊準備將雞肉下鍋時,李繼明趕忙提醒:“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樣雞肉就不會粘鍋。”說著,指導老師手持鍋鏟,嫻熟地示范顛鍋動作,“顛鍋既能讓食材受熱更均勻,又能展現(xiàn)廚師的功底,大家留意手法和力度……”
在李繼明幫助下,史晨昊順利完成雞肉炒制,鍋中漸漸散發(fā)出誘人香氣。“以前我就喜歡進廚房,今天練了刀工,不但學會了切菜、配菜,還能做出像模像樣的菜,特有成就感。”
新疆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藥學學院2202班聶理鈞補充道:“不同食材有不同營養(yǎng)成分,我通過理論和實操課程訓練,以后學做飯能更合理搭配,這對健康至關重要。關鍵是經過這次實踐,我對美食有了更深感悟,以后回家也能給家人露一手了。”
“我在餐飲行業(yè)工作30多年,今天第一次給孩子上實操課程,宮保雞丁和糖醋里脊簡單易學,便于上手。”李繼明說。
隨著課程深入,學生們陸續(xù)完成一道道美味佳肴。大家端著自己的“作品”,彼此分享、交流品嘗。
學生正在展示品嘗自己親手做的美食。記者江斌偉攝
一名學生炒的糖醋里脊。記者江斌偉攝
明景磊說,此次選修課程內容經過精心編排,采用“理論+實踐”教學模式。理論課上,學生系統(tǒng)學習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食材的營養(yǎng)搭配以及食品安全知識;實踐課則讓他們在灶臺前一展身手,從簡單炒菜到復雜菜肴制作,逐步提升廚藝。
談及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明景磊說:“如今不少大學生缺乏基本的烹飪技能,我們將勞動教育與生活技能培養(yǎng)有機融合,讓大學生在煙火氣中收獲知識、獲得成長,使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新亮點。同時,這一創(chuàng)新模式也為高校勞動教育提供可推廣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