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記者趙劍塵
“雨洗亭皋千畝綠,風吹梅李一園香”。又一場春雨過后,烏魯木齊云開雨散,燦爛的陽光和藍天下,桃花杏花次第開放,微風下嫩綠的新葉閃著光。
“校園里的草綠了,花開了,沒想到在畫展里,看到了不一樣的烏魯木齊。”新疆農業(yè)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4歲的留學生阿拉木·朱乃德和同學們一起,在市美術館觀看“水韻流痕”水彩作品展。對他們來說,懷揣著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欣賞的不僅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次深入了解烏魯木齊這座城市的契機。
新疆農業(yè)大學的留學生們對展覽的作品很感興趣。記者趙劍塵攝
水彩作品呈現(xiàn)的地方,假日曾流連忘返
在烏魯木齊學習已經一年的阿拉木·朱乃德,早在來新疆之前,就聽往返于中國和巴基斯坦做生意的表哥說起烏魯木齊的種種。2023年,他申請來到新疆農業(yè)大學讀書學習。他發(fā)現(xiàn)在烏魯木齊的街道上竟然能看到雪山,這讓他感到神奇。這與家鄉(xiāng)看到綠色的山不同,帶著探究的心理,阿拉木·朱乃德開始了他了解烏魯木齊、新疆乃至中國的學習旅程。
新疆農業(yè)大學的留學生被畫展的作品吸引。記者趙劍塵攝
聽到阿拉木·朱乃德的講述,在他旁邊的哈米德·熱扎也著急地想表達自己,“我叫王帥,這是我給自己起的名字,我?guī)泦幔俊痹趫龅娜藗儾患s而同地笑了。哈米德·熱扎指著正在觀看的系列作品《風景》說:“這就是烏魯木齊南山的景色,我們在周六假日時曾去過。”哈米德·熱扎用并不流利的中文說著,很難想象,他半年前才來烏魯木齊。
馬宏彥水彩作品《天山之路》。記者趙劍塵攝
“這很簡單啊,一到周六我們就相約去國際大巴扎,在那里認識了烏魯木齊的朋友,和他們聊天,學習中文就很快。”哈米德·熱扎說話時還帶上了手勢。大巴扎里熙熙攘攘,五顏六色的絲巾在風中輕舞,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和銅器琳瑯滿目。兩人看到剪紙作品,他們好奇地問這是怎么做出來的,想問清楚步行街里不同的文創(chuàng)商品的來歷和用途。在那里,他們感受到了烏魯木齊多元的文化和繁榮的商業(yè)氣息。
“大巴扎里好多這樣的小面包。不對,是馕。”哈米德·熱扎頗有些驚喜地說。原來他看到畫家王軍的作品《小康系列》,畫面中正是烤得金黃的圓形小馕。哈米德·熱扎表示,他們不僅在大巴扎里品嘗了熱馕,還品嘗了散發(fā)著煙火氣的烤肉、涼粉,美食街的特色美食讓他們流連忘返。
劉漢新水彩作品《路》。記者趙劍塵攝
哈米德·熱扎還曾和阿拉木·朱乃德一起去爬雅瑪里克山,這座公園依山而建,他們一邊欣賞著沿途的風景,一邊贊嘆這里的陽光和藍天。登上山頂,他們俯瞰著整個城市,只見高樓林立,街道縱橫,車水馬龍,他們尋找著自己學習的大學校園。原來登高望遠感覺這么美好,同學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作品里傳遞的情感,是一顆又一顆美好種子
講述起烏魯木齊生活的哈米德·熱扎頗有些滔滔不絕。欣賞畫家王鈺水彩作品《有風的地方》時,看到遠處的雪山連綿起伏,中景為散落在戈壁中的大風車,既有夢幻的色彩,耳邊似乎還傳來呼呼的風聲;一列急馳的火車正沿著高高低低的建筑群奔向遠方,近景則是閃著粼粼波光的鹽湖。哈米德·熱扎和阿拉木·朱乃德都沉醉其中,聽說鹽湖距離烏魯木齊不遠,他們馬上表示改天要相約同學一起去看看。
王鈺水彩作品《有風的地方》。記者趙劍塵攝
“這些地方太美了,沒有想到畫展里有這么豐富的畫面。”自稱中文名為“王師”的暑假·吾瑪爾說。20歲的他顯得活潑開朗、英氣勃勃,他正在欣賞畫家劉漢新的作品《正午的廟爾溝》和《烏魯木齊揚子江路》。兩幅作品一幅表現(xiàn)了夏天的綠樹濃蔭,一幅繪制著冬天的雪花漫天,美術作品里的烏魯木齊呈現(xiàn)出四季不同的風光,更傳遞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
劉漢新水彩作品《正午的廟爾溝》。記者趙劍塵攝
同樣學美術專業(yè)的埃曼則在畫家馬宏彥的系列作品《帕米爾雄鷹》前細細欣賞,聽馬宏彥解讀作品故事——英雄楷模拉齊尼·巴依卡是一位護邊員,為救落水兒童英勇犧牲。她眼中含淚,“在每一幅作品里我都看到了故事,感受人類崇高的情感。”
王軍水彩作品《石人溝》。記者趙劍塵攝
“畫展里有烏魯木齊的春夏秋冬,就像此時正在開花的春天。繪畫是沒有國界的藝術,希望這些孩子通過畫展了解真實的新疆烏魯木齊,也能了解這里的文化。”帶著這些留學生前來參觀的新疆農業(yè)大學的邢娜老師說。希望留學生們觀看畫展的收獲,成為一顆又一顆美好的種子,在他們更為廣闊的心靈世界努力生長,開花結果。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