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時強調,新征程上,希望你們和全國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自信自強、踔厲奮發(f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記者帶你一起走近四位奮斗在“三尺講臺”上的教師,傾聽他們的奉獻故事,讓師道光芒薪火相傳。
山村老教師:用愛的陽光溫暖學生的心田
9月9日上午,達坂城的風吹在身上已經有了寒意,空氣里夾雜著咸咸的味道,李亞琴緊了緊領口,向位于鹽湖街道的烏魯木齊市第五十五中學走去。這是她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也是她任教20年的地方。
“趁著教師節(jié),我也回自己的母校看看,探望一下教我的老師們……”李亞琴說。

李亞琴在給孩子們上課。受訪者供圖
今年54歲的李亞琴是一名中學數(shù)學老師,自1999年起,就在市第五十五中學任教,2019年又來到達坂城中學任教至今。
當年,還是原新疆鹽湖化工廠一名助理工程師的李亞琴,得知工廠學校缺少教師,便毛遂自薦,成為了一名小學數(shù)學老師。
“看著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睛,我覺得自己一定要為孩子們做些什么。”李亞琴說,當年,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條件也比較差,她一人要教授兩門課程。
學校里大部分是農牧區(qū)的孩子,有些孩子家遠在牧區(qū),學校住宿條件有限,尤其是冬天,李亞琴就常從家里拿厚的被褥、吃的用的,給孩子們送去。
“現(xiàn)在孩子們幸福多了,不論是校園環(huán)境、教學設施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李亞琴說,就拿黑板舉例,如今市第五十五中學、達坂城中學,每個班級都用上了“白板”。沒有了粉筆灰、多了更多智能化的功能,讓孩子的學習效率更高了。
“我熱愛我的職業(yè),好好教書,是老師的第一職責。”李亞琴說,自己會繼續(xù)用愛的陽光溫暖學生的心田,用知識的種子播種希望的綠洲。
北大研支團:支教接力,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從坐在臺下的學生到站上講臺的老師,第一節(jié)課,多少還是有些緊張的。”9月9日,談起第一次上課的情形,王則予依然激動。
今年22歲的王則予是北京大學第25屆研究生支教團新疆分團團長。這個學期,他所在的這支6人團隊來到烏魯木齊縣廟爾溝中學,開啟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在烏魯木齊縣廟爾溝中學,北京大學第25屆研究生支教團新疆分團成員梁昕怡給學生們上課。受訪者供圖
為何選擇來支教?王則予坦言,自己渴望來到這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看看不一樣的風景文化,用支教的方式把自己所接受到的教育、所學到的知識和本領傳授給其他人。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近年來,北京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新疆分團賡續(xù)奮斗,接力為廟爾溝中學的孩子們播下知識的種子,傳遞愛的能量,在時代接力中遞出重要一棒。
備課、寫教案、上課、改作業(yè)……負責高三語文教學的王則予十分忙碌。
“‘解鎖’新身份,又帶的是高三的學生,也會擔心自己能不能帶好這些孩子。”王則予說,在與學生課內外的相處中,他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
所幸的是,在與學生的相處磨合中,王則予逐漸適應了“老師”的角色,學生們也時常與他開啟線上線下的交流、討論。
“其實教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自我認知的過程。”王則予說。
由于都是初登三尺講臺,每天下班后,這支平均年齡22歲的支教團也會一起交流教學體會,分享一些各自班級里的趣事,然后又埋頭于教案和作業(yè)中。
忙碌,已經成了他們的日常。可盡管如此,內心的充實依然讓王則予覺得很值得:“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也是人生的一種歷練和重要功課。”
冰雪教練:盡己所能培養(yǎng)更多冰雪運動員
9月8日,烏魯木齊市薩爾達坂學校的越野滑雪滑輪課上,在哈孜熱提·朱瑪別克的指令中,二十幾名學生開始慢跑、拉伸,做上肢力量練習、下肢力量練習、核心練習……
今年25歲的哈孜熱提·朱瑪別克大學畢業(yè)后,就來到薩爾達坂學校擔任體育老師。由于這所學校是烏魯木齊市冰雪運動示范學校,他還兼任校隊教練員。

在烏魯木齊市薩爾達坂學校,哈孜熱提·朱瑪別克(左一)帶領孩子們練習輪滑。受訪者供圖
初進學校,哈孜熱提·朱瑪別克就迎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年底帶孩子們赴長春參加“筑夢冰雪·相約冬奧”全國學校冰雪運動競賽。
“當時進學校已經是9月,這意味著我只有三個月時間。”哈孜熱提·朱瑪別克說。
為了快速提升成績,哈孜熱提·朱瑪別克每天住在學校,和孩子們一同練習;到了冬天,他又用手推車將周邊積雪運到學校空地,鋪出雪道并制作成有幅度的雪坡,幫助孩子們訓練……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比賽中,孩子們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出去比賽讓孩子們增長了見識,拓寬了眼界,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哈孜熱提·朱瑪別克說。
在哈孜熱提·朱瑪別克看來,冰雪運動不僅在孩子們心里埋下了冰雪運動員的夢想,還讓他們變得更加陽光、自信,面對困難也敢于拼搏,不輕言放棄。
“作為一名老師,我也會盡自己所能,培養(yǎng)出更多冰雪運動員。”哈孜熱提·朱瑪別克說。
“羊圈”教師:幫助更多農牧民增收致富
“咱們不但要看看這只種公羊的外貌體格和生產性能表現(xiàn),還要看看它們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的表現(xiàn)……”9月9日,在喀什地區(qū)麥蓋提縣新疆麥騰牧業(yè)多浪羊繁育中心(以下簡稱麥騰牧業(yè)),劉武軍正向學生們普及如何利用系譜資料對種公羊進行遺傳評估,選出好的種羊。
劉武軍是新疆畜牧產業(yè)體系副首席科學家、新疆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由于畜牧生產季節(jié)性很強,每年9月的這段時間也就成了她最忙的日子,所以在從事教師工作的18年里,她的教師節(jié)多是在羊圈度過的。

新疆畜牧產業(yè)體系副首席科學家、新疆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劉武軍(右)正在羊圈開展工作。受訪者提供
目前,劉武軍團隊開展的“南疆四地州地方特色肉羊產業(y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是“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fā)專項課題。團隊通過攻克肉羊養(yǎng)殖關鍵技術難題、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了肉羊種業(yè)企業(yè)的養(yǎng)殖水平。其中,以麥騰牧業(yè)為代表的多浪羊育種龍頭企業(yè),在多浪羊繁育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核心群雙羔母羊產羔率提高30%以上,每只生產母羊年利潤達到1500元。
“原來養(yǎng)羊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傳統(tǒng)方式,社會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對養(yǎng)羊業(yè)提出了新要求,培育產多羔的品種成為如何提高圈養(yǎng)條件下養(yǎng)羊的效益的首要選擇。”劉武軍說,隨著現(xiàn)代生物科技手段的注入,讓她和團隊可以培育出更好的新疆本地產多羔的種羊,幫助和帶領更多農牧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