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色林果業(yè)首席專家,、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廖康(左)正在教村民馬財修剪杏樹,。(本報全媒體記者江斌偉攝)
□本報全媒體記者江斌偉
春光明媚,乍暖還寒,,杏花芽兒藏在鱗片中迎風抖動,。
在達坂城區(qū)西溝鄉(xiāng)雷家溝村,一位科技專家,,常駐留田間林地,,記錄著杏樹的生長發(fā)育特性;在這里,,還有一位學科導師,,打破人才培育模式,布局“田間課堂”,,開辟產(chǎn)學結合新途徑,,和村里聯(lián)手打造“科學小院”,助農(nóng)增收,。
示范園里搭起“田間課堂”
一個冬天過去,,雷家溝村的杏園里,3年前種的一棵棵杏苗,,已長到一人多高,。
“該干活嘍,!”3月16日11時30分左右,剛到杏園,,廖康和周龍兩名果樹專家就動了起來,。兩人從車后備廂取來剪刀、鋸子等工具,,嫻熟地修剪枝椏,,幾名聞訊而來的村民站在旁邊學技術。
廖康是新疆特色林果業(yè)首席專家,、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周龍是新疆園藝學會秘書長、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兩人亦師亦友,。
三年前,廖康和周龍被市規(guī)劃局駐達坂城區(qū)西溝鄉(xiāng)雷家溝村工作隊邀請到村里,,籌建了達坂城區(qū)晚熟杏科技示范園,。
由于常來常往,他們索性在村里租了個屋子,,村民們遇到難題都去找他們,,慢慢地,“科學小院”的名頭在村里傳開了,。
“找塊試驗田,推廣新技術,,產(chǎn)量和質(zhì)量上去了,,自然會帶動村民?!边@是廖康最初的想法,。事實證明,村民們不斷仿效,,種下700多畝杏樹,。就連種了一輩子地的81歲村民馬財,也跟著種了,。
“上面的花苞都露頭了,,剪掉結果子少了咋辦呢?”馬財有點不舍得下剪刀,。
“老人家,,不怕,看這幾根小枝哪根好留下就是,?!绷慰嫡Z氣溫和,。一旁的周龍扒拉著幾根樹枝,接過話茬,,“是讓您選個‘當家人’,。”
由于當?shù)仫L大,,杏樹整體長勢偏南,,廖康還叮囑圍觀的村民,給長勢過于旺盛的樹枝掛上重物,,改變樹勢,。周龍則忙著給大家解答著杏樹套種作物的選擇、有機肥實施要點,、布設防草布注意事項等等,。
提前著手防病蟲害蔓延
“家里杏樹長出黑疙瘩,走一趟吧,?!贝迕耨T國財急切地尋來。
原來,,他家的杏樹上含有樹芽苞的地方,,布滿黑乎乎的鼓包。
“是杏蚜癭,,蔓延很快,,得馬上處理?!绷慰禂喽?。杏芽癭是一種肉眼看不到的蟲害,主要危害杏樹芽苞等器官,,使受害植株枝干形成累累癭瘤,,造成樹體衰弱甚至死亡。
村里有200多戶人家,,大多房前屋后都長著杏樹,。兩人圍著村子走了一圈,找到10棵生病的樹,。很快,,工作隊帶著村民砍去患病枝干,并集中銷毀,。
“技術好懂,,但推廣是難題。”廖康說,,過一段時間患病杏樹可嫁接,,不會影響其生長。
廖康和周龍在雷家溝村科技服務的三年多時間里,,經(jīng)常一對一,、手把手幫助農(nóng)戶學習新技術。廖康說:“如果一項關鍵環(huán)節(jié)沒跟上,,努力可能全白費了”,。
村里的種植能手王俊杰算了一筆賬,預計杏樹最高畝產(chǎn)一噸,,按一公斤賣10元錢算,,一畝地有1萬元進賬。
精心籌劃果樹資源圃
在“科學小院”不遠處,,村里劃分約15畝地,,那是廖康和周龍正在精心籌劃中的果樹資源圃。
兩人顧不得休息,,從車上拿下卷尺等工具,,測量土地,并規(guī)劃著要栽種的果樹種類等,。
新疆是瓜果之鄉(xiāng),,上世紀80年代已探明果樹資源約900個種和種下類型。天山山脈還有我國面積最大,、種類最豐富的原始野生果樹林,。
廖康團隊在此建設果樹資源圃的初衷是,形成一個以種質(zhì)資源圃為依托的科研,、教學技術平臺,,“讓科技走進田間地頭,讓學生們學習更接地氣,。”
“我們會帶著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駐地研究,,零距離為農(nóng)民服務,培育一批新型職業(yè)農(nóng)民,,走特色林果業(yè)的致富路,。”周龍說,。
未來三五年,,雷家溝村將形成以種植、觀賞、游覽為主的文化型經(jīng)濟,,徹底擺脫單一的經(jīng)濟結構模式,。
“專家怎么說,我們怎么帶著農(nóng)民干,,鄉(xiāng)村振興,,就要落在實處?!崩准覝洗宓谝粫?、工作隊隊長何立剛眼中滿是憧憬。
煥發(fā)著生機的杏樹,,枝椏向上伸展,,幾只小鳥落在上面,嘰嘰喳喳唱響春之聲,。
2020-03-17 第A08版:八版